在地食材研究室
03

菜脯與菜脯蛋

每個家庭,都有一份專屬的菜脯蛋記憶。您家的菜脯蛋,是圓形、散蛋,還是不規則的家常風格?

欣葉的經典菜脯蛋,正是有如烘蛋般,厚度約 1.5 公分的正圓,中間軟滑,外層焦脆,可同時品嚐到蛋的蓬鬆與菜脯的脆口,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,除了師傅的火候拿捏與塑形功夫外,能帶出整道菜香氣與口感的靈魂──正是菜脯。


歲月的價值

菜脯是由蘿蔔日曬、封存而成,隨著時間產生褐化反應,年歲越久顏色越深,尤其 10 年以上的老菜脯常黑得發亮,被美稱為「黑金」。當食物連結到時間,必然會因其稀有性對應出相對的價值,老茶、老酒、老菜脯越老越難得,風味更顯珍貴,價格也常跟著水漲船高。

然而,這種因時間淬鍊出的風味,是否能被科學方法取代?

在「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」舉辦的「蘿蔔乾封存滋味的多重展開」活動裡提到,透過熱熟化技術 ,以 60 度的低溫增加白蘿蔔體內的酵素活力,只需短短幾天即可以轉化為深色的黑金菜脯,如果想要陳年的酸甘鹹味,則可從老菜脯身上分離並純化菌種,例如枯草桿菌、乳酸菌、米麴菌、酵母菌、醋酸菌等,接種於蘿蔔上陳化發酵,即可大大的縮短時間。

但如此「高效率」做出來的老菜脯,味道如何?

外表黑金無誤,一口咬下,有酸有鹹有香,但酸香感稍嫌強烈,有點像要甜添糖、要鹹加鹽的調味料,而不是歷經長久轉換而來的溫柔與回甘,技術雖然加速了菜脯的完成時間,但與真正歷經歲月醞釀的風味相比,仍略顯急促,時間還是有其價值,騙不了人。

現代科學的進步,任何刺激、迷惑舌尖的各種味道幾乎都做得到,這就像擦脂抹粉,外表美麗,卻未必能說服自己,至今欣葉廚房仍舊每日自熬高湯、自煉豬油、好好滷肉,以「照起工」的做法,維持台菜之味。

不同製作方法的菜脯,右 2 為加熱熟化法。
蘿蔔可分為早生種、中生種、晚生種,通常種植時間越長,纖維越多。根據食材專家徐仲的資料,40 天可採收的稱為早生種、50 天的為中生種、60 天採收的為晚生種。活動當天有品嚐不同天數蘿蔔製成菜脯後的風味差異。

試過嗎?菜脯的多重風味

在「蘿蔔乾封存滋味的多重展開」活動裡,透過將不同品種、地區、年份的菜脯一字排開,切小片品嚐,第一步先觀察外觀色澤,接著嗅聞香氣,最後實際咀嚼。色澤上,徐仲說:「蘿蔔乾色澤由淡而濃可以有米白黃、土黃色、紅茶色、褐棕色、暗紅色、黑絨色等,這是因蘿蔔乾在存放過程中,透過酵素性褐變的轉換,沒有經過日曬的蘿蔔乾會相對白皙。」

在風味上,蘿蔔乾通常有鹹味、酸味、甘味。鹹味主要來自醃製時的鹽巴,使用不同的鹽種類與份量都會影響味道,有些蘿蔔乾在有乳酸菌的環境,也會產生獨有的酸韻。甘味則來自蘿蔔體內蛋白質被分解成胺基酸的過程,雖然溫度不高,仍舊有機會緩慢產生梅納反應,創造出肉脯甘、陳皮甘、醬油甘、醬菜甘等豐富滋味。

為了活動,欣葉也特製一款菜脯司康 ,將對菜脯的理解放入西式 Scone 裡,鹹鮮香脆,讓參與的朋友驚呼:「沒想到欣葉的 Scone 做得這麼好!」作為食材,菜脯亦中亦西,入菜、烘焙都適宜。

欣葉將對菜脯的理解放入西式烘焙裡,製作出鹹鮮香脆的菜脯司康。
欣葉將對菜脯的理解放入西式烘焙裡,製作出鹹鮮香脆的菜脯司康。

不藏私分享,讓菜脯脆口的秘訣

欣葉菜脯蛋為求清脆口感,特別選用當年度的菜脯,先走水清潔去鹽後,用手將水擠乾,訣竅是,不需擠到全乾,要到約略還能滴出幾滴水的程度,預留一點濕潤感,留給等等的菜脯煎香。

欣葉菜脯的香氣,除了來自食材本身的鹹鮮甘外,還會取炒鍋加油爆香蔥珠後,放入菜脯小火慢煎,煎到恰恰後翻面、調味,再以此調味過的菜脯來製作菜脯蛋,這也是為什麼,欣葉的菜脯蛋吃來除了脆口還帶著獨特的香氣。

將菜脯切成小丁適口大小⭢走水去鹽後擠乾⭢擠到還約略有幾滴水的程度⭢放入鍋裡煎香⭢將煎好的菜脯和打好的蛋液一起烹煮成菜脯蛋。熟悉這幾個步驟,即有機會做出香氣四溢的菜餚囉!

但如果您是想製作出如同欣葉經典菜脯蛋般,1.5 公分厚的正圓,那可是師傅練很久的手藝,就直接來餐廳吃飯吧!

烹調愉快!

作者 | 馮 忠恬
飲食文化策展人。探索採集食物脈絡,用文字與行動串聯土地、文化與味蕾。